认识论原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有哪些

时间:2023-12-05 01:37:48编辑:阿霞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有哪些

一、基本观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3、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5、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6、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二、基本原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原理。2、认识的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3、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先天因素与后天实践原理。5、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原理。扩展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及其规律的学说。它坚持反映论的观点,认为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对象和源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什么?

实践的观点是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产生理论、检验理论、推动理论发展。实践既是理论创新的源泉,也是理论创新的动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含两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即政权理论部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扩展资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

3,高中政治认识论观点都有哪些?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认识论

1、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理解)

·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2)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3)从认识的作用看,只有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懂得了这个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有什么指导意义呢?

要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自觉性。第一,不要满足于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要把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第二,要努力学习科学理论知识。

2、现象和本质的区别(理解)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的个别的东西,是多变的;能够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 是同类现象中一般东西,是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 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3、真理(理解)

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尤其是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②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就形成科学理论。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4、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理解)

条件:(1)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这是关键性条件。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5、认识要不断深化,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变化(理解)

·深化认识发展认识:一个认识过程包括两个阶段。(l)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2)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认识:(1)认识要不断深化。从客观事物来说,整个世界的层次是无限的。(2)认识要不断扩展。从客观事物来说,整个世界在广度上是无限的。(3)认识要不断地向前推移。事物是永恒地运动变化发展的。

总之,人的认识必须无限地深化发展,这样才能适应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8、分析和综合的意义(理解)

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综合就是在思维中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

·1.分析与综合的结合是由事物的客观性质决定的。要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既要对事物的各个要素,各个部分,各种关系,进行分析。又要在分析的基础上从整体上进行综合。

·2、分析和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只有对各要素首先作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认识事物。只有对事物各要素从内在联系上加以综合,才能正确认识整个客观对象。分析是为了综合,不综合,分析也失去了意义;

7、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识记)

·合理想象就是“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 创造性思维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合理想象在发现性的认识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发明创造,很多科学理论的提出都萌芽于合理的想象。

·创造性思维,很重要的是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敢于独辟蹊径,标新立异。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就是创新。

8、:创新思维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能力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枝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9、实践的含义特征。(识记)

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10、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理解)

(1) 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3)科学实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重要。

11、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理解)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认识则把实践引歧途。

12、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解)

·群众是实践的主体(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只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同群众实践相结合。(1)要相信群众。(2)要依靠群众。(3)要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4)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13、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理解)

(1)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方法;总之是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3).在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4,认识论原理方法论

认识论原理内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三个特征:第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第二,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第三,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扩展资料:纵观个人认识论研究的历史,对该领域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是从发展的视角来探讨个人认识论的发展过程。这些研究植根于传统的认知发展研究,旨在揭示个人认识论发展的阶段和顺序,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模型。一般情况下,个体对知识所持的观点首先是二元主义的,其特征是对世界持一种二元主义的、绝对的、非此即彼的观念。然后发展到多元主义,开始承认观点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正确观点。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认识论原理

5,什么是认识论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1、实践是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八、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1)〖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九、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十、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6,认识论的原理和方法论

1.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它首先是可知论。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人们不仅能够认识物质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的基本前提是反映论。认为物质世界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划清了界限。它是实践论。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它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辩证法,表现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识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表现在认识过程中,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多次反复、无限深化的过程。2.方法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的归宿,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拓展资料:内容实践观一、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使人类认识的发展。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参考资料: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百度百科

7,认识论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实践决定认识(理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认识(理论)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方 法 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8,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

1.主观能动性原理
【基本观点】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条件出发,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积累正确主观因素
【方法论】 人类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规律客观性或主观能动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基本观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区别①从内容上看,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从获得途径看,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来直接感知,理性认识是通过人的理性思维来把握;③从认识的程度和水平看,感性认识的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④从认识的作用看,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具有更大的作用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辨证统一的关系。第一,二者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第二,二者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的因素,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同样渗透着感性认识的因素,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相统一的。
【方法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区别的,所以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所以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可能的。

3.真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原理
【基本观点】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真理与科学理论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重视学习科学理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9,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认识论分别包括了哪些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

1.主观能动性原理
【基本观点】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条件出发,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积累正确主观因素
【方法论】 人类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规律客观性或主观能动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基本观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区别①从内容上看,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从获得途径看,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来直接感知,理性认识是通过人的理性思维来把握;③从认识的程度和水平看,感性认识的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④从认识的作用看,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具有更大的作用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辨证统一的关系。第一,二者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第二,二者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的因素,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同样渗透着感性认识的因素,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相统一的。
【方法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区别的,所以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所以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可能的。

3.真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原理
【基本观点】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真理与科学理论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重视学习科学理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4、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
【原理内容】: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为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
【方法论】要求我们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5.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的原理
【原理内容】
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实现这一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第二,要经过思考作用,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大量的个别现象中抽象出一般的、本质的东西来。即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方法论】
要求我们既要大胆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占有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又要善于思考,对占有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个别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既要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又要反对不善于思考、不经过思考就盲目下结论的经验主义。既不做实践上的懦夫,又不做思想上的懒汉。

6、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
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领域内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首先,认识要不断地深化。因为复杂的事物包含着若干层次,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总是有限的。人们不应满足于这种认识,而应当把这种认识中的宝贵因素保留下来,深化到下一步的认识中去。其次,认识要不断地扩展。因为客观世界的范围是无限广大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具体认识在广度上也是有局限性的,人们应不断地扩展认识,以便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掌握不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再次,认识要不断地向前推移。因为物质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人们的认识应当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稚移,不断研究新情况,提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案。
【方法论】
要求我们在认识的过程中,使认识深化到事物更深的层次,扩展到更广的空间或领域,并注意使认识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向前推移。一要反对只满足现有水平而不求深解;二要反对只认识局部而忽视整体;三要反对认识上的静止观点而不向前推移。

7.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与第二次飞跃的辨证关系原理:
【基本观点】 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根本目的。
【方法论】 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秩序,抓住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8.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原理
【基本观点】分析与综合密不可分。综合离不开分析,综合以分析为基础。分析也离不开综合,分析以综合为指导。所以,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方法论】这一观点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和学习生活中,培养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我们在认识事物中要善于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反对把二者割裂开来。

9.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科学思维方法原理
【基本观点】 合理的科学的想象,是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了人的思维潜能。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和方法,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极为有益的。
【方法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要培养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善于运用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0、实践具有一定特征的原理
【原理内容】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和结果都是客观的。第二,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人的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具有能动性。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总是追求达到一定的目的,具有目的性。第三,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它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的活动,具有社会性。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具有历史性。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既要反对否认实践客观性的唯心主义,又要反对否认实践社会性、能动性、历史性的机械化、庸俗化。

1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方面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谬误对实践活动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同时坚持科学理论为指导。反对认为人的认识先于实践,是先天就有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反对脱离实践的夸夸其谈,反对以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志、领袖人物的观点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或者用大多数人的意见,或者以“是否有用”等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1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观点是什么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①实践或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具有实践或认识能力的人,是人类活动中唯一能动的要素。②认识主体的能动性表现在: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并通过指导实践活动实现对世界的能动改造。③实践或认识客体是指社会主体所要改造或探索的对象。它主要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三种客体。④实践或认识中介则是指社会主体在改造或探索现实世界的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⑤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⑥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也使客体得到进一步改造、发展和完善。(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①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②在整个人类的认识过程中,实践处于基础地位,并起着决定的作用。③实践决定认识,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科学的理论能够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极大地推动人类的理论创新,推动实践的发展;而错误的、反动的理论会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到阻碍作用,使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遭受挫折和失败。⑤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多方面:使主体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改造世界的活动;使主体预见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预先确定相应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使主体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选择最佳的行为方式。(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特点①人们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的认识主要有两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②直接经验是指人们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和经验,间接经验是指人们通过他人或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最终来自于实践。③直接经验是认识的“源”,间接经验是认识的“流”。2.认识的本质(1)认识的本质和两条认识路线的特点①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②人的认识过程不是机械的、消极的、照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个在大脑内部进行抽象和重构的能动的过程。③在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反映论和先验论。④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认为认识是“从物到感觉、思想”的过程,先验论则是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坚持认为认识是“从感觉、思想到物”的过程。⑤反映论和先验论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在认识论领域中的反映。(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特点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次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②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以实践为基础,把主客体的关系首先看成实践关系,即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其次才是认识关系,即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③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把辩证法应用于考查认识运动,把认识看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3.认识运动的规律(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特点①感性认识作为认识的初级阶段,具有直接性、形象性的特点,属于“生动的直观”阶段。②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③感觉是指人们对于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具体的、生动的认识形式,知觉则是指人们在感觉的基础之上所获得的对事物整体形象具体的、生动的认识,表象则是对感觉和知觉的联想、记忆和再现的过程。④理性认识作为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属于“抽象的思维”阶段。⑤理性认识主要包括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⑥概念是人们对同类事物共同本质的认识,是思维的细胞。(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①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还是相互渗透的,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也有感性认识。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⑤既要反对夸大感性认识、否定理性认识的经验论的错误,又要反对夸大理性认识、贬低感性认识的唯理论的错误。(3)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①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但同时又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②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③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因素。④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起的重要作用有:指导、解释、认知、预见等作用。⑤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起的重要作用有:动力、诱导和激发作用。(4)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①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即物质变精神;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即精神变物质。②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前提和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目的和归宿。③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④具体的统一就是指认识必须与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事物相符合,历史的统一则是指认识必须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4.真理及其检验标准(1)真理的客观性、一元性、绝对性和相对性①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具有客观性;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也具有客观性。②真理具有客观性,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又把真理称为客观真理。③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特定对象的认识,正确的只有一个。④任何真理都既有相对性又有绝对性,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⑤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每一个真理同时具有的两种基本属性。(2)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关系①绝对真理都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并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②相对真理都包含有绝对真理,也没有纯粹的相对真理。③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也是相互渗透的,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之中有绝对。④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人类认识的发展,就是不断地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⑤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问题上,既要反对绝对主义错误,又要反对相对主义错误。(3)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②实践作为沟通主观和客观关系的“桥梁”,具有两大品格: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③实践能够把主观认识变成客观现实,把理论在客观现实中实现出来,这就决定了它能把主观认识、理论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检验,从而判定它们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④逻辑证明是在理论范围内进行的理论推导,本质上是“用认识检验认识”,属于主观性标准。⑤逻辑证明不属于实践检验,而是对实践检验的必要补充。5.真理与价值(1)价值与价值评价①价值是揭示客体对于满足主体(只能是人)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即客体相对主体需要的意义,本质上体现的是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的关系。②价值的特点主要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③价值评价的对象是价值主客体的关系。④要做出正确的价值评价,价值主体必须从人类整体利益出发,还要求主体具备评价必需的知识和信息。(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①人存在双重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有机统一。②如果以他人、社会为主体,个人为客体,这时人的价值指的是社会价值,亦称“贡献”。③如果以个人为主体,他人、社会为客体,这时人的价值指的是个人价值,亦称“索取”。④“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通过手段实现目的。⑤科学的价值观首先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认为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前提。(3)真理和价值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①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而价值则是指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关系。②真理体现着物的尺度,而价值则体现着人的尺度。③真理是一元的,而价值是多元的。④真理主要表明人的活动的制约性,而价值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⑤真理与价值密切联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转化。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1)党的思想路线的含义①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②党的思想路线即认识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实践活动的思想方法和原则,是党制定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而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的统一,是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体现。首赞+1平台声明

上一篇:井字游戏,儿童运动项目名称大全

下一篇:area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