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海,中国人民大学的李炳海事件事实的情况是怎样的?真实度怎

时间:2023-12-31 19:09:28编辑:阿霞

1,中国人民大学的李炳海事件事实的情况是怎样的?真实度怎样?

李炳海,1946年10月4日生,吉林省龙井市人,汉族。著名学者,古典文学专家。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1年获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1986年获东北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78-2003,历任东北师范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中文系主任。2003年至今,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被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精通《〈周易〉释读》、《周礼研究》、《〈老子〉解读》等学科。在先秦两汉文学、道家文学、民族文学、古代词赋研究领域在国内居于领先位置,二十多年来出版学术专著近10部,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

2,李炳海的重要学术论文

《楚辞·九歌》的东夷文化基因.中国社会科学1991(4)崔颢边塞诗考辨.文学遗产1999(6)高山瀑布 峡谷激流--论贾谊贾山政论文的气势.中国文学研究1999(3)从幽静闲雅到妩媚妖冶--窈窕意象的原始内涵及演变.东北师大学报2001(5)生命张力形成的曲线美--夭、乔文学 内涵探源.求是学刊2001(6)楚辞语词与楚地歌舞的关系.文艺研究2001(5)中国古代文学的学科整合刍议.江汉论坛2002(11)从偏蹇之难到偃蹇之美── 《离骚》篇名与楚辞审美取向.社会科学战线2002(2)洋溢着生命活力的润泽之美──古代水崇拜与沃字美学内涵.文艺理论研究2002(1)群体生命意识的艺术载体--《诗经》相关词语的生成、运用和解读.中国诗歌研究2002古代的水火崇拜与神话中的珠玉意象--兼论先民长生意识和审美崇尚的关联.中国文化研究2003(3)蛇:参与神灵形象整合的活性因子--珥蛇、操蛇、践蛇之神的文化意蕴.文艺研究2004(1)充满真情至性的野趣天乐-- 《诗经》野餐画面及其历史演变.文学遗产2004(2)昆仑神话:多部族文化融会的结晶.民族文学研究2004(1)中国古代文学的定量、定性和定位研究.人文杂志2004(4)原始宗教灵物崇拜的载体--洋洋大观而又井然有序的昆仑.世界宗教研究2005(1)从贫困非病到不以病为病--先秦道家文学中的疾病事象.中国文学研究2005(3)原始野性的展示、弱化和重现--先秦文学马意象的演变.社会科学战线2005(6)《身病而神清的孔门师徒》,《孔子研究》,2006年3月。《梦象与恐惧心理》,《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1月。《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生命感应——先秦两汉散文的一个透视点》,《齐鲁学刊》,2007年1月。《先秦两汉文学的梦象 及其文学表现》,《人文杂志》,2007年6月。《同名歌诗用相同曲调演唱考论》,《文艺研究》,2008年1月。《生成期的演唱方式》,《中州学刊》,2008年1月。《发愤以抒情的坦率表白和精心调遣——屈原对创作缘起的交待》,《江汉论坛》,2008年6月。《抒情主人公的配饰意象》,《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9月。《先秦两汉散文对自然生命观的理论阐释》,《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2月。

3,李炳海的介绍

李炳海(1946-),吉林龙井人,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在东北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师从杨公骥。1986-2001年在东北师大中文系任教,2002年3月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任教,并任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代表学术论著有《道家与道家文学》、《中国诗歌通史:先秦卷》等。

4,李炳海的概述

李炳海(1946-),吉林龙井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学术委员。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在东北师大获文学博士学位,师从杨公骥。1986-2001年在东北师大中文系任教,历任东北师范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中文系主任。2002年3月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任教,任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学术委员。1991年被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在先秦两汉文学、道家文学、民族文学、古代辞赋研究领域在国内居于领先位置。李炳海教授的主要著作有《周代文艺思想概观》、《道家与道家文学》、《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民族融合与中国古代文学》、《汉代文学的情理世界》、《黄钟大吕之音――古代辞赋的文本阐释》等,参与20余部著作、教材、辞典的编写,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民族文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曾参加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的编写,任秦汉卷主编。李炳海教授治学领域广泛,自成体系: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主要从事周代文艺思想研究。以儒家思想为重点,探讨周代以及影响整个古代文艺思想的辩证结构。他的研究在古代文艺思想、中西方古典美学异同的揭示方面具有重要学术价值。80年代后期转入道家和道家文学研究。以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的结合为基点,对道家文学进行全面考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命题和综合性判断,揭示出道家文学的基本特征和普遍规律,还原了道家的理论体系。90年代主要致力于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研究。从部族和地域文化角度,探讨部族交融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通过不同文化系统的比较,用各部族文化的特点及其所形成的合力解释相关的文学现象,在揭示文学风格成因的多源性、追溯先秦文学的发展历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与此同时,注重探讨民族融合和古代文学的关系,从文化交融的角度深化了古代文学的综合研究。90年代末转入对传统文化与汉代文学关系研究。以文学中的情与理为视角,探讨汉代盛世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汉代文学与先秦文学和文化的渊源,并以汉代赋体文学的文本分析为基础,全面审视汉代文学,解决了以往汉代文学研究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2003年开始主要进行先秦两汉文学的生命意识及其显现方式的研究,以及《山海经》名物考证及中国早期神话研究。

5,东皇太一和帝俊谁是哥哥

帝俊为兄 太一为弟盘古大神所化太阳星中经过数年孕育出三大神兽,此神兽为三足形状像乌鸦却比乌鸦无比庞大,全身金色羽毛,天生带有太阳真火,故为三足金乌,其中一名为帝俊,另两名为太一,羲和。后来帝俊与太一成立天庭,帝俊称帝,被称为天帝,河图洛书为其伴生之法宝,用于推演周天星斗、占卜此法宝为防御性法宝也带有困敌等防御效果为两大极品先天灵宝。扩展资料:东皇太一,远古神祗。出现于屈原《九歌》中第一篇《东皇太一》,是《九歌》中最高的天神,也是楚国先祖祭拜的天神。又有传说,东皇太一是洪荒时代妖族的首领,所持法宝“东皇钟”乃上古十大神器之首。  帝俊,是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帝俊”这一古代帝号,只在《山海经》中多次出现。“俊”的本义是位于金字塔顶端的人,那么“帝俊”就是位于金字塔顶端的帝王,可见其地位之高。关于帝俊有很多传说,有说帝俊是殷商族所祭奉的天帝,被认为是殷商民族的祖宗神;还有说,帝俊有三位妻子,羲和、常羲和娥皇,其中羲和、常羲最为不凡,二人各生下十日与十二月,因此,帝俊和他的妻子被称为日月之父母;另外一种说法便是帝俊的子孙后代创造了人类的文明。

6,历史上有甑宓这个人吗

有,历史上的甑宓其实就是甄洛,文昭甄皇后(183年1月26日—221年8月4日),名不明,相传为甄宓,实则无记载。 史称甄夫人。中山无极(今河北省无极县)人,上蔡令甄逸之女。魏文帝曹丕的妻子,魏明帝曹叡的生母。甄氏三岁丧父。建安中期,袁绍为次子袁熙纳之为妻。建安四年(199年)袁熙出任幽州刺史,甄氏留在冀州侍奉袁绍的妻子刘氏。建安九年(204年),曹操率军攻下邺城,甄氏因为姿貌绝伦,被曹丕所纳,甚得宠爱,生下儿子曹叡和女儿曹氏(即东乡公主)。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继位魏王,六月率军南征,甄氏被留在邺城。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山阳公刘协进献二女为曹丕妃嫔,后宫中文德郭皇后,李贵人和阴贵人都得到宠幸,甄氏愈发失意,流露出一些怨恨的话语,曹丕大怒。黄初二年(221年)六月,遣使赐死甄氏,葬于邺城。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病重,立甄氏的儿子平原王曹叡为太子。曹叡即位后,追谥甄氏曰文昭皇后。太和四年十二月辛未日(231年2月17日),明帝曹叡将甄氏改葬于朝阳陵。甄宓原是袁绍的儿媳妇。官渡之战后,曹操早就听闻甄宓的美丽,并在战后派重兵包围府邸。但曹丕却喝退士兵,进入带走甄宓,并护其安全。战后,向曹操请求迎娶,曹操见后,不好与其子争妻,便顺水推舟送给曹丕。扩展资料:文昭甄皇后人物典故:甄后出拜:曹丕为太子时,曾经请诸位文学椽(属官名)宴饮,宾客尽欢,曹丕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客人都低头伏在地上,唯有刘桢不拜,反而平视甄夫人,曹操听说了这件事,便惩罚了刘桢,减去他的死刑发配去做劳力磨石。蒙求中也有“甄后出拜,刘桢平视”的典故。灵蛇髻:魏宫庭院中有一条绿色的蛇,嘴里不断吐出红珠,像梧子一样大,却从不伤人,每次想伤害这条蛇的时候它就会消失不见。只有每天甄后梳妆时。这条蛇才盘结成如同髻一般的形状出现于她面前,甄后觉得非常奇怪,因此效仿这条蛇盘结的形状梳髻,巧夺天工,所以甄后的发髻样式每天都翻新不同,这种发髻被叫做灵蛇髻,其他宫人纷纷效仿,却不得甄后一二分美丽。邺中妇人:窦建德曾经发掘邺城中一座古墓,墓中没有别的物品,打开棺材后其中躺有一个妇人,颜色如同活人一样,姿容艳丽,年纪看上去只有二十几岁,穿的衣物也并非现世的形制,没过多久似乎有了气息,窦建德于是将妇人收入军中,三天之后醒来。说:“我是魏文帝的宫人,随甄皇后在邺城,死了之后葬在这里,命中应当再生,但是没有亲属可以申诉,于是在一直待在墓中,不知道如今的年月。”又说甄后被害的前因后果,都了了分明。窦建德非常宠爱她,后来窦建德被太宗所灭,太宗想要纳她。她辞说:“妾在黄壤中幽闭已经有三百年了,若是没有窦公,怎么能再重见天日,现在他死了,我也没法独活。”于是含恨而死,太宗为此感到伤心。宓妃留枕:唐代李善注引《汉书音义》:宓妃,是伏羲的女儿,溺死于洛水中成为洛水之神。《昭明文选》说:魏东阿王曹植曾求娶甄氏为妃,曹操却将她许给曹丕。甄后被进谗而赐死后,曹丕将她的遗物玉带金镂枕送给曹植。曹植离京归国途经洛水,梦见甄后对他说:“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曹丕),今与君王。”(句中“宓妃”即洛神,代指甄后)说完,就消失不见了,遣人送来一颗宝珠,东阿王悲喜不能自胜。李商隐在《无题》中借此典故咏诗: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昭甄皇后

7,甄宓是谁?有着怎么的历史故事?

甄洛,字嫦娥(182或183 - 221),别称甄宓(音fu浮),庙号文昭甄皇后,是中国历史上极贤的美女之一,拥有传奇的身世和结局。中山无极(今河北省无极县)人,东汉王朝宰相(太保)甄邯的后裔。父甄逸,担任过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县长(县令),生有三男五女。三男的顺序是:甄豫、甄俨、甄尧。五女的顺序是:甄姜、甄脱、甄道、甄荣、甄宓。甄宓是甄家最幼的女儿。
她是天神伏羲的小女儿,长的非常美丽,可是,身体不是很好,因此伏羲不喜欢她.一日,她来到洛水之滨,河伯倾于她的美貌,向她求爱,而她眼见夕阳之下,洛水波光粼粼,十分美丽,于是投向洛水,在洛水为神,称为洛神,世人称作宓妃.
还有一说宓妃即为嫦娥:【七十二朝四书人物演义】交代:嫦娥原来是黄河河神河伯的新娶夫人,是宓国之女,名为宓妃(即洛嫔),小字嫦娥,后来,河伯新妇嫦娥改嫁羿,河伯索要,被羿射杀。
而曹丕的妻子,姓甄,叫甄洛,也称甄宓,世称甄妃.因被曹丕冷落,有怨言,而被赐死,也有人说她喜欢曹植,引曹丕的嫉恨,被赐死.而曹植十分思念她,获得甄后遗枕后感而生梦,梦见甄妃来对她说她已为洛水之神.曹植醒来,感慨万分,遂作《洛神赋》. 当然,只是传说而已.
当时顾恺之为其观三国曹魏时建安著名文人、读曹植所写《洛神赋》之后大为感动,遂凝神一挥而成《洛神赋图》。此卷一出,无人再敢绘此图,故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名著和最为世人所传颂的名画.把甄妃与洛神相提并论,实际上也是一种对甄妃的怀念和寄托.
甄姬——史称:魏文昭甄皇后
传奇少女——
后(甄姬)以汉光和五年十二月丁酉生。每寝寐,家中仿佛见如有人持玉衣覆其上者(每次睡觉,家里都会看见好像有人把一件玉衣披在她身上),常共怪之。逸薨,加号慕,内外益奇之。后相者刘良相后及诸子,良指后曰:“此女贵乃不可言。”后自少至长,不好戏弄。年八岁,外有立骑马戏者,家人诸姊皆上阁观之,后(甄姬)独不行。诸姊怪问之,后答言:“此岂女人之所观邪?(这岂是女子看的东西么?)”年九岁,喜书,视字辄识,数用诸兄笔砚(好学文书),兄谓后言:“汝当习女工。用书为学,当作女博士邪?”后答言:“闻古者贤女,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诫。不知书,何由见之?”(要做女贤者)
关怀饥民——
后天下兵乱,加以饥馑,百姓皆卖金银珠玉宝物,时后家大有储谷,颇以买之(大致是说天下饥荒,百姓买珠宝以换取粮食,甄姬家里有不少粮食,就用它换来了很多珠宝)。后年十馀岁,(甄姬)白母曰:“今世乱而多买宝物,匹夫无罪,怀璧为罪。又左右皆饥乏,不如以谷振给亲族邻里,广为恩惠也(建议母亲把粮食免费分给邻里)。”举家称善,即从后言。
生性善良——
后年十四,丧中兄俨,悲哀过制,事寡嫂谦敬,事处其劳,拊养俨子,慈爱甚笃(大致是说死了哥哥之后,哥哥的妻子依然照顾亲子,日夜操劳。)。后母性严,待诸妇有常(甄姬的母亲生性严苛),后数谏母:“兄不幸早终,嫂年少守节,顾留一子,以大义言之,待之当如妇,爱之宜如女(建议母亲对嫂嫂好一点)。”母感后言流涕,便令后与嫂共止,寝息坐起常相随,恩爱益密。
邂逅曹丕——
(袁)熙出在幽州,后(甄姬)留侍姑。及邺城破,绍妻及后共坐皇堂上。文帝(曹丕)入(袁)绍舍(房间),见绍妻及后,后怖(甄姬害怕),以头伏姑膝上(把头埋在婆婆的膝盖上),绍妻两手自搏。文帝谓曰:“刘夫人云何如此?令新妇举头!”姑乃捧后令仰,文帝就视,见其颜色非凡,称叹之。太祖闻其意,遂为迎取。
后宫佳人——
后宠愈隆而弥自挹损(深得曹丕宠爱),后宫有宠者劝勉之(甄姬对于后宫得宠的人劝勉她努力上进——也就是说不嫉妒),其无宠者慰诲之(对失宠的安慰开导),每因闲宴,常劝帝,言“昔黄帝子孙蕃育,盖由妾媵众多,乃获斯祚耳。所原广求淑媛,以丰继嗣(建议曹丕为了子孙昌盛多娶妻妾。。。)。”帝心嘉焉。其后帝欲遣任氏(曹丕要驱赶任氏),后请於帝曰:“任既乡党名族,德、色,妾等不及也,如何遣之?”帝曰:“任性狷急不婉顺,前后忿吾非一,是以遣之耳。”后流涕固请曰:“妾受敬遇之恩,众人所知,必谓任之出,是妾之由。上惧有见私之讥,下受专宠之罪,原重留意!(以上都是劝告曹丕的话)”帝不听,遂出之。
当世孝妇——
十六年七月,太祖征关中,武宣皇后从,留孟津,帝居守邺。时武宣皇后体小不安,后不得定省,忧怖,昼夜泣涕;左右骤以差问告,后犹不信,曰:“夫人在家,故疾每动,辄历时,今疾便差,何速也?此欲慰我意耳!”忧愈甚。后得武宣皇后还书,说疾已平复,后乃懽悦。十七年正月,大军还邺,后朝武宣皇后,望幄座悲喜,感动左右。武宣皇后见后如此,亦泣,且谓之曰:“新妇谓吾前病如昔时困邪?吾时小小耳,十馀日即差,不当视我颜色乎!”嗟叹曰:“此真孝妇也。”
贤明识礼——
二十一年,太祖东征,武宣皇后、文帝及明帝、东乡公主皆从,时后以病留邺。二十二年九月,大军还,武宣皇后左右侍御见后颜色丰盈,怪问之曰:“后与二子别久,下流之情,不可为念,而后颜色更盛,何也?”后笑答之曰:“(讳)等自随夫人,我当何忧!”后之贤明以礼自持如此。
红颜薄命——
黄初元年十月,帝践阼。践阼之后,山阳公奉二女以嫔于魏,郭后、李、阴贵人并爱幸,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因为失宠有怨言,被曹丕赐死)

8,王懿荣简介有哪些?

王懿(yì)荣(1845—1900年)字正儒,一字廉生,山东省福山县(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村人。中国近代金石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和爱国志士。光绪六年进士,授编修。泛涉书史,尚经世之务,嗜金石,因见药店所售“龙骨”上的刻纹,发现甲骨文,为收藏殷墟甲骨的第一人。三为国子监祭酒。庚子八国联军入京时,投井死。著有《汉石存目》二卷、《南北朝存石目》八卷、《天壤阁杂记》一卷、《翠墨园语》等书。王氏富藏古玺印,其后人辑录复刊本《福山王氏劫余印存》一册,殆庚子之役藏印散失后仅存者。胡厚宣所著《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一书说,王懿荣于一八九九年首先发现甲骨刻辞,并断为是古代文字,是我国第一代甲骨学家。王懿荣又以精研古币见称,与钱币名家鲍康(鲍子年)、李佐贤(李竹朋)、杨继震(杨幼云)、潘祖荫(潘伯寅)、胡义赞(胡石查)、吴大澄(吴清卿),以及稍后之刘鹗(刘铁云)、罗振玉(罗叔蕴)诸人多有过从。据罗振玉《俑庐日札》称,王氏殁后,所藏钱币为刘鹗所得。其钱币学方面著述,已刊行的仅有神州国光社版《古泉精选》一卷。清朝王懿荣(1845——1900年) 字正儒,一字廉生,山东福山(今烟台市开发区)古现村人。中国近代金石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和爱国志士。光绪六年(一八八○年)进士,以翰林擢侍读,官至祭酒,《清史稿》有传。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幼承家学,6岁入古现村王氏家塾,15岁随父进京。他聪颖勤奋,泛涉书史,有过目不忘之誉。青年时代,性“笃好旧椠本书、古彝器、碑版图画之属”,尤潜心于金石之学。为搜求文物古籍,足迹遍及鲁、冀、陕、豫、川等地,“凡书籍字画、三代以来之铜器印章、泉货残石片瓦无不珍藏而秘玩之”。曾先后拜访当时著名的收藏家、金石学者潘祖荫、 吴大赝等人, 同他们共同切磋琢磨,撰有《汉石存目》《古泉选》《南北朝存石目》《福山金石志》等书,成为当时著名的金石学家。王懿荣1880年(光绪六年)中进士,1883年任翰林院编修,1894年(光绪二十年)升迁侍读并入值南书房。曾三任翰林院庶常馆教习,三为国子监祭酒,“诸生得其指授,皆相勉为实学”,时人称其为“太学师”。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他第一个发现甲骨文,并将其时代断为商代。此举轰动了中外学术界,把汉字的历史推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时代,开创了文字学、历史学研究的新局面。他敬仰民族英雄戚继光。1888年(光绪十四年)重印了戚继光的《止止堂集》,并为作序。1894年(光绪二十年)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忧心如焚,要求回乡办团练御敌获准,便迅速赶赴济南会同山东巡抚商酌防务,继又赴登州(今蓬莱市)周览形势,组成一支初具规模的抗日团练。正当他准备率团迎击敌人时,李鸿章却已同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他壮志未酬,忿然写下七绝《偶感》一首:“岂有雄心辄请缨,念家山破自魂惊。归来整旅虾夷散,五夜犹闻匣剑鸣。”随后,他变卖家产,缴还国家饷银,遣散抗日将士。山东巡抚馈以千金,他分文不受。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他受命于危难之时,任京师团练大臣, 负责保卫京城。7月20日,侵略军攻入东便门,他率团练奋勇抵抗,寡难敌众,不愿为亡国奴,遂书绝命词:“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于止知其所止,此为近之。”偕继室谢夫人、长媳张夫人,从容投河殉国,时年55岁。

9,中国有多少汉字啊?有没有一本书全收录的?

汉字的数量

汉字是语素文字,总数非常庞大。汉字总共有多少字?到目前为止,恐怕没人能够答得上来精确的数字。关于汉字的数量,根据古代的字书和词书的记载,可以看出其发展情况。

秦代的《仓颉》、《博学》、《爰历》三篇共有3300字,汉代扬雄作《训纂篇》,有5340字,到许慎作《说文解字》就有9353字了,晋宋以后,文字又日渐增繁。据唐代封演《闻见记·文字篇》所记晋吕忱作《字林》,有12824字,后魏杨承庆作《字统》,有13734字,梁顾野王作《玉篇》有16917字。唐代孙强增字本《玉篇》有22561字。到宋代司马光修《类篇》多至31319字,到清代《康熙字典》就有47000多字了。1915年欧阳博存等的《中华大字典》,有48000多字。1959年日本诸桥辙次的《大汉和辞典》,收字49964个。1971年张其昀主编的《中文大辞典》,有49888字。

随着时代的推移,字典中所收的字数越来越多。1990年徐仲舒主编的《汉语大字典》,收字数为54678个。1994年冷玉龙等的《中华字海》,收字数更是惊人,多达85000字。

如果学习和使用汉字真的需要掌握七八万个汉字的音形义的话,那汉字将是世界上没人能够也没人愿意学习和使用的文字了。幸好《中华字海》一类字书里收录的汉字绝大部分是“死字”,也就是历史上存在过而今天的书面语里已经废置不用的字。

有人统计过十三经(《易经》、《尚书》、《左传》、《公羊传》、《论语》、《孟子》等13部典籍),全部字数为589283个字,其中不相同的单字数为6544个字。因此,实际上人们在日常使用的汉字不过六七千而已。

上一篇:木箱子

下一篇:英仙座珀尔修斯,lol英仙座珀尔修斯 潘森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