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总裁,谷歌总裁是谁

时间:2024-01-03 17:01:00编辑:阿霞

1,谷歌总裁是谁

Google 管理层

公司创始人 - 产品总裁 Larry Page 和技术总裁 Sergey Brin 于 1998 年 9 月共同创建了 Google。从那时起,公司持续成长,在全世界已拥有 5,000 多位员工,管理团队拥有许多业界最有经验的技术专家。Eric Schmidt 博士于 2001 年加盟 Google,担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高层管理团队

* Eric Schmidt 博士,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 Larry Page,创始人兼产品总裁
* Sergey Brin,创始人兼技术总裁
* Shona Brown,业务运营高级副总裁
* W. M. Coughran, Jr.,工程事务副总裁
* David C. Drummond,公司发展事务高级副总裁
* Alan Eustace,工程与研究高级副总裁
* Urs Hölzle,运营高级副总裁兼 Google Fellow
* Jeff Huber,工程事务副总裁
* Omid Kordestani,全球销售及业务拓展高级副总裁
* Jonathan Rosenberg,产品管理事务高级副总裁

2,谷歌的总裁有多少位,都分别是谁,在位多少年?

Google 管理层 公司创始人 - 产品总裁 Larry Page 和技术总裁 Sergey Brin 于 1998 年 9 月共同创建了 Google。从那时起,公司持续成长,在全世界已拥有 5,000 多位员工,管理团队拥有许多业界最有经验的技术专家。Eric Schmidt 博士于 2001 年加盟 Google,担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高层管理团队 * Eric Schmidt 博士,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 Larry Page,创始人兼产品总裁 * Sergey Brin,创始人兼技术总裁 * Shona Brown,业务运营高级副总裁 * W. M. Coughran, Jr.,工程事务副总裁 * David C. Drummond,公司发展事务高级副总裁 * Alan Eustace,工程与研究高级副总裁 * Urs H�0�2lzle,运营高级副总裁兼 Google Fellow * Jeff Huber,工程事务副总裁 * Omid Kordestani,全球销售及业务拓展高级副总裁 * Jonathan Rosenberg,产品管理事务高级副总裁求采纳

3,Google的老板是谁

埃里克·施密特
埃里克·施密特(Eric Emerson Schmidt),1955年出生。是一位电脑工程师,他拥有普林斯顿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师学士学位,同时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2001年到2011年四月十年间担任GoogleCEO,2001年由Google 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从 Novell 公司聘请其担任这一职务,此前他在 Novell 公司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负责公司的战略规划、管理和技术发展。也曾是苹果公司董事会成员。同时他亦为卡内基美隆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理事会托管者,并亦是程式编译器lex的共同作者。

4,谷歌是哪国的?

美国。1998年,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宿舍内共同开发了谷歌在线搜索引擎,并迅速传播给全球的信息搜索者;8月7日,谷歌公司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以私有股份公司的型式创立。同年,发明GooglePageRank专利。谷歌是一家位于美国的跨国科技企业,业务包括互联网搜索、云计算、广告技术等,同时开发并提供大量基于互联网的产品与服务,其主要利润来自于关键词广告等服务。2018年1月,腾讯和谷歌宣布双方签署一份覆盖多项产品和技术的专利交叉授权许可协议。2018年5月29日,《2018年BrandZ全球最具价值品牌100强》发布,谷歌公司名列第一位。12月18日,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2018世界品牌500强》揭晓,Google排名第2位。2019年度全球最具价值100大品牌榜第二位。

5,微软和谷歌是一家公司吗?

肯定不是了。
微软,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跨国科技公司,是世界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机软件开发的先导,由比尔·盖茨与保罗·艾伦创办于1975年,公司总部设立在华盛顿州的雷德蒙德市(Redmond,邻近西雅图)。以研发、制造、授权和提供广泛的电脑软件服务业务为主。
Google(中文名:谷歌),是一家美国的跨国科技企业,致力于互联网搜索、云计算、广告技术等领域,开发并提供大量基于互联网的产品与服务,其主要利润来自于AdWords等广告服务。Google由当时在斯坦福大学攻读理工博士的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卢姆共同创建,因此两人也被称为“Google Guys”。
1998年9月4日,Google以私营公司的形式创立,设计并管理一个互联网搜索引擎“Google搜索”。Google网站则于1999年下半年启用。Google的使命是整合全球信息,使人人皆可访问并从中受益。Google是第一个被公认为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无数的用户[1]
。谷歌于美国时间2015年8月10日宣布对企业架构进行调整,创办一家名为Alphabet的“伞形公司”(Umbrella Company),Google成为Alphabet旗下子公司。[2]
2015年11月4日,谷歌无人机业务主管沃斯透露,预计能在2017年推出无人机送货服务。[3]
根据业界权威机构最新发布的2015年度“世界品牌500强”,得益于美国搜索和广告业务的增长,谷歌重返榜首,苹果和亚马逊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名。

6,专家分析微软和谷歌两大公司有什么差别

它们是21世纪的主导行业的两大标志性企业,他们之间的相似多于差异。他们的总部都在太平洋沿岸,一家创立于1975年4月,另一家晚了不到1年。他们的传奇创始人不仅是文化符号,还是竞争对手,偶尔也是合作伙伴。其中一家曾经拥有举世无双的规模,如今也不落人后。另外一家则从中年危机中起死回生,规模已达到前者的两倍。
相信你已经猜到了,这两家公司就是微软和苹果——它们所取得的成功远超曾经不可一世的标准石油和东印度公司。但40年过去了,究竟应该如何量化微软和苹果这两家如此成功的企业?他们积累资产和贡献股东价值的方法是否相同?让我们一一解答。
大笔现金
单纯从会计学的角度来看,苹果最著名的便是坐拥天量现金——也有人认为这是苹果最为臭名昭著的行为,具体取决于你看待此事的角度。该公司2014年的现金储备达到1780亿美元,全球大概只有12家公司的市值能够超过这一数字。之所以能实现如此惊人的“业绩”,是因为这家公司主导了多个市场、拥有大批的忠实用户,而且在1995年至2012年之间从未派发过一分钱的股息。
与此同时,微软也不甘示弱。该公司2014年底的现金储备为870亿美元,不仅足以偿还其未来4年多的短期债务,而且同比增长了128%。
很难想象微软或苹果的资产负债表还有什么可以改善的地方。他们当前的流动比率并不相同,微软优势非常明显,苹果为1.1倍,微软为2.5倍。以历史经验来看,1.5至3倍比较合适,而苹果目前低于这一区间的下限,但这也代表了目前的趋势,即各大企业都在加快利用营运资本,而不是将其闲置不用。
另外,当一家企业达到苹果和微软的这种规模时,就应当遵循不同寻常且更加自由的规则。不应当关注比例,而是应当了解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差额,也就是营运资本。苹果的营运资本为50亿美元,微软为680亿美元。尽管苹果的现金最多,但从流动性来看,还是微软更胜一筹。
但这并非全貌。除了一家在全力摆脱陈腐的印象,另外一家拥有狂热的粉丝外,微软与苹果的另外一大差异体现在苹果对长期有价证券的依赖,目前的总额达到1300亿美元——规模达到微软的数倍。这并非现金,但却与现金非常接近。假如苹果有朝一日所需的资金超过手头持有的现金,这些国债和商业票据就可以轻易变现。
传统智慧认为,除了银行和保险公司外,资产负债表中的长期有价证券并非有效的金融资产利用方式——更何况是整整12位数的长期有价证券。苹果似乎并没有通过这类资产获得太多收益。
世界公民
另外,苹果的祖国美国收取着全世界最高的企业税。这有什么关系?该公司的所有现金几乎都以海外留存收益的形式体现,一旦将这些钱汇回美国,苹果就必须为此缴税。可以肯定地说,无论最高纳税等级的标准是多少,苹果肯定都位列其中。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Tim Cook)在美国国会作证时表示,只要国会简化税制,苹果很愿意让这些美国政客们向苹果收取数十亿美元的税金。由于甚至深知《国内税收法规》的复杂及其蕴含的各种冲突,参议院最终退步,不再纠缠此事。
苹果和微软的应收账款也体现出了很大不同。尤其是日销货未收款比率这一指标,苹果为17,微软为52。所以,在其他指标完全相同的情况下,苹果的回款速度更快。将应收账款与另外一项重要资产——库存——进行比较,会发现两家公司几乎一样。这两家公司的应收账款都是库存的7.4倍。
这两家巨头的房产、工厂和设备数据相当。但另一方面,商誉却显示出很大的差异:苹果的商誉不足16亿美元,微软超过200亿美元。

7,google什么意思

Google(Google Inc.,NASDAQ:GOOG)是一家美国上市公司(公有股份公司),于1998年9月7日以私有股份公司的形式创立,以设计并管理一个互联网搜索引擎。2010年3月23日,高级副总裁大卫·德拉蒙德公开发表声明,宣布将搜索服务由中国内地转至香港。2010年4月3日,名称“谷歌”废弃使用,“谷歌”改回“Google中国”。2010年6月29日,谷歌表示,在中国运营的ICP牌照将于6月30日过期,目前并未得到牌照续签的答复,ICP牌照过期后Google.cn网站将不能继续运营,目前谷歌已经在Google.cn提示网友保存香港站的网址。

8,Google 的含义

Google是全球享有盛誉的Internet互联网搜索引擎,如今,Google这个名字几乎成了互联网的代名词。
你知道Google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吗?Google这个名字还有很多趣闻和丰富的知识呢。



Google是英文单词"Googol"按照通常的英语拼法改写而来的。Googol是一个大数的名称,他是10的100次方,表示1后面跟100个零。下面的一串就表示Googol。看上去好像没什么了不起,是吗?但是他比宇宙所有的基本粒子的数量总和还要大。


--------------------------------------------------------------------------------

1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

Googol是由美国数学家 Edward Kasner 九岁的侄子 Milton Sirotta 发明的,后来在数学家Edward Kasner和James Newman的著作《Mathematics and the Imagination》中被引用。Google公司采用这个词显示了公司想征服网上无穷无尽资料的雄心。Google公司没有采用Googol可能是因为版权的问题,而且当他们注册Google.com的时候,Googol.com已经被注册。

Googol已经够大了,但是比 Googol 更大的数是计算机科学家 Frank Pilhofer 定义的 Googolplex。它等于 10 的 Googol 次方。假如你也想看上面的Googol一样看看Googolplex的话,就很困难了,因为要想打印出来,需要3.125*10^85 years。(参阅The Googolplex Page)。

汉语里大数名字不多,通常用的亿、兆、京、垓分别是 10 的 8 次方、12 次方、16 次方和 20 次方。由佛经引入的大数如恒河沙(10 的 52 次方)、频波罗(10 的 56 次方)比 Googol 小,矜羯罗(10 的 112 次方)则已经远大于 Googol。佛经里最大的数叫做"不可说不可说转",为 10 的 7 X 2122 次方,是一个很难想象的大数,但比起 Googolplex 来,还是小得多(本小节摘自比邻网译)。

Google名字由来- -

你想知道Google着个词语怎么产生的吗?它并不出自字典...英文里原本没有Google这个词.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博士生拉里-佩奇和比他小一岁的同窗学友谢尔盖-布林在1998年为他们新创的搜索引擎公司,这家私人控股公司在1999年6月宣布,它已经集到了2,500万美元的资金。Google 通过自己的公共站点 www.google.com 提供服务。公司还为信息内容供应商提供联合品牌的网络搜索解决方案。

在取名时取的其实是数学名词"古戈尔"(googol,10的100次方,即数字1后跟100个零,常指巨大的数字)的谐音。

这显然是一个充满勃勃野心的创业梦想,用创建人佩奇的话说:"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对世界上的信息编组"。"

9,请介绍一下李开复先生

李开复(1961年12月3日-)是一位信息产业公司的执行官和计算机科学的研究学者。1998年,李开复加盟微软公司,并随后创立了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2005年7月加入Google(谷歌)公司,并担任Google(谷歌)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一职。2009年9月宣布离职并创办创新工场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2011年11月通过微博公布了来自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声明和聘书,以回应方舟子对其职称的质疑,并详细总结了自己获得职称的过程。2012年9月,李开复痛斥citron research报告欺骗投资人。就酱~希望你采纳我的回答并把我的回答选为满意回答~谢谢!

10,李开复,介绍一下

李开复!!
个人简介
出生年月:1961.12.3
籍贯:中国
毕业院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曾就读于法学院)
就职单位:Google
职位: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
经历:
1961年生于中国台湾。
曾就读于卡内基梅隆大学,获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后担任副教授;
在苹果公司工作了六年,主管该公司的多媒体部门;
曾担任SGI公司的多媒体软件子公司———Cosmo Software的总裁;
1998年7月加盟微软公司,并于11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
2000年升任公司副总裁,调回总部负责自然界面部。李开复是国际知名的语音识别技术专家,原为卡耐基梅隆大学副教授,曾获《商业周刊》1988年“年度最重要的科学创新”称号。
现在手机上用到的语音拨号功能就是李博士的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研发出来的。
[编辑本段]人生经历
现与妻子(谢先铃)女儿(李德宁、李德亭)居住美国西雅图
1966 - 1972 台湾就读小学
1972 - 1979 美国田纳西州就读初中、高中
1979 - 1983 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学士
1983 - 1988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博士
1988 - 1990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助理教授
1990 - 1996 美国苹果电脑公司(语音组经理、多媒体实验室主任、
互动多媒体部全球副总裁)
1996 - 1998 美国SGI电脑公司(网络产品部全球副总裁、Cosmo 子公司总裁)
1998 - 2004 美国微软公司(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自然互动部全球副总裁)
1988 美国商业周刊最重要发明奖(语音识别)
1989 世界Othello对弈冠军
1991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最佳论文奖
1998年7月加盟微软公司,并于11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李开复博士曾任微软公司副总裁,负责公司的自然交互服务部,致力于开发使用户界面变得更加简便自然的技术和服务。
2000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
2005年7月,李开复离开微软,闪电加盟Google。并担任Google中国区总裁。
[编辑本段]成就
1、在位于匹茨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任助教期间,他以精深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享誉全球。就在这里,他开创性地运用统计学原理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被“商业周刊”授予当年“最重要科学创新奖”,确立了他在信息技术研究领域的泰斗地位。
2、1988年,《商业周刊》授予该系统“最重要科学创新奖”。在校期间,李开复还开发了“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因为1988年击败了人类的黑白棋世界冠军而名噪一时。李博士曾以最高荣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计算机学士学位。李开复同时还是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的院士。
3、担任SGI公司的多媒体软件子公司Cosmo Software的总裁,负责多平台、互联网三维图形和多媒体软件的研发工作。
4、在加盟Google之前,李开复博士任微软公司自然交互式软件及服务部门副总裁,负责研发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服务使得人机界面更加简便和自然。该部门负责开发的技术和产品包括语音、自然语言、全新的搜索和在线服务等技术。自然交互式软件及服务部门的使命就是要让所有这些技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微软的客户。
5、1998年7月加盟微软公司,并于11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李开复在语音识别、人工智能、三维图形及网络多媒体等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他的带领下,微软中国研究院以新一代多媒体、新一代用户界面和新一代信息处理技术为主要方向开展基础研究。
[编辑本段]李开复与中国大学生的情结
李开复与中国大学生的近距离接触始于1990年,那时他受联合国邀请来华演讲两周。他到了很多高校,每次演讲结束时,满屋子的学生都不愿离去。他们不停地抛出问题,想知道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被微软这样世界顶级公司认可的人才。“一定要帮帮他们。”李开复说,自己被大学生渴望成才的热情感动了。之后,只要学生们给他写信,或者邀请他做演讲,他能做的,都会不遗余力。
李开复还为中国学生创办了开复学生网[1],已经改为我学网。现在活跃在网站社区各版和学生交流的不仅有开复、社区最有价值专家,还有很多热心的各界专家学者。在网站论坛里,开复长期坚持在网上和学生交流、回答学生的问题,正如他所说的:
”我希望能以这个网站为平台,为中国的学生们提供多方面的帮助成长的资源,包括相关的教育文章和网站学习资源、各地高校学生们的经验介绍和心得交流,从而帮助中国学生的成长。
我也希望通过这个网站,和中国的学生们建立友谊,和大家一起交流成长的经历和心得、探讨人生规划和发展。当你遇到挫折时,能以度量、勇气和智慧帮助你渡过难关。”
1、李开复曾有多封给中国学生的信
2000年4月,李开复结束在中国的任职回微软总部做全球副总裁。他突然萌发冲动,在网上给中国大学生写了《我的人才观》及《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不久,两篇文章在互联网上和中国高校中广为流传。
详细阅读: 《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从诚信谈起》 2003年12月,李开复在写了《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之后,又写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这封信侧重于谈领导者的重要品质。
详细阅读:《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从优秀到卓越》2004年5月,李开复在知道了云南大学发生的马加爵事件后,写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这封信“写给那些渴望成功但又觉得成功遥不可及,渴望自信却又总是自怨自艾,渴望快乐但又不知快乐为何物的学生看的”。
详细阅读:《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
2005年2月,李开复回复了“开复学生网”开通以来的第1000个问题,其中一位即将毕业学生的信让开复有了写第四封信的想法。这第四封信“是写给那些希望早些从懵懂中清醒过来的大学生,那些从未贪睡并希望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的大学生以及那些即将迈进大学门槛的未来大学生们的。”
详细阅读:《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是这样度过》 还有《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你有选择的权利》和《给中国学生的第六封信:选择的智慧》 写给中国学生的其他信件
2005年2月,李开复在《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中叙述了“就读大学时,你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包括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培养兴趣、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世。”
详细阅读:《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
2005年7月,李开复离开微软,加入Google,成为媒体和大众关注和评论的焦点。我们来看看李开复自己是如何谈这次“跳槽事件”的。
详细阅读:《Google和中国--追随我心的选择》相关资料:2008年12月“金融海啸中的商机--IT推动商业变革”论坛,李开复先生发表演讲:《谷歌靠云计算成就最好搜索引擎》名人姓名:李开复
2、李开复博客透露大学生活 曾做过很多无聊事
破灭的哈佛、法律、数学梦
上大学前,我的梦想是做一个哈佛人。我有这样一个梦想,一是因为那个笼罩着哈佛大学的光环,也因为我一直把学习法律当做我的目标,并把学习数学当做我的“后备”,而哈佛的这两个专业都是全美最好的。1979年的四月,一封拒信打破我的这个梦想。至于原因,我估计是因为我的SAT英语成绩太差了,只有550分。
在申请大学的时候,我清楚地知道自身条件有不足,不能保证一定能上哪所大学,所以我一共申请了12所学校,这样,我觉得才能把主动掌握在自己手里。回想当时,我的老师们可能都快恨死我了,因为申请大学的材料中需要老师给学生写的推荐信,而对我,他们要一下子写那么多份(当时没有电脑,每封推荐信都需要老师亲手写成)。
最后,我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这是一所很好的学校,法律系和数学系也很有名。哥大给学生很大的发展空间,允许学生学习的课程范围很广。我在大一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学美术、历史、音乐、哲学等专业的课程,接触了很多东西,我觉得这是找到自己兴趣的机会。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哲学系的一个老教授说的话:“知道什么是make a difference吗?想象有两个世界,一个世界中有你,一个世界中没有你,让两者的difference最大,这就是你一生的意义。”
再来说说我的哥大法律梦。当时,我主要学的是“政治科学(political science)”,属于一种“法学博士预科(pre-law)”的专业。但是,上了几门“政治科学”的课后,我发现自己对此毫无兴趣,每天都打不起精神来上课,十分苦恼。其中一门课实在太枯燥,我基本上每堂课都在睡觉,惟一的选择只是在教室里睡还是在宿舍里睡。睡到学期过半后,我的平均成绩勉强够得一个C,我赶在限期的前一天把这门课退掉,才避免了因为平均分不到3.0导致助学金被取消的灾难。
我向家人提起学习法律的苦闷时,他们都鼓励我转系。姐姐说:“你不是高中时就把大二的数学读完了,还得了全州数学冠军吗,怎么不转数学系?”但是,这又让我碰到了我的第二个苦恼。进入大学后,学校就安排我加入了一个 “数学天才班”,那里集中了哥大所有的数学尖子,一个班只有七个人。但很快,我就发现我的数学突然由“最好的”变成“最差的”了。这时,我才意识到,我虽然是“全州冠军”,但是我所在的州是被称为“乡下”的田纳西州,而当我遇到了这些来自加州或纽约州的真正的“数学天才”,我不但技不如人,连问问题时都胆怯了,生怕我的同学们看出我这个“全州冠军”的真正水平并不怎么样。这么一来,我就越来越落后,到今天我对这门课还是“半懂不懂”(这又是一个“沉默不是金”的证明)。当我上完这门课后,我深深地体会到那些“数学天才”都是因为“数学之美”而为它痴迷,但我却并非如此。一方面,我羡慕他们找到了最爱;另一方面,我遗憾地发现,自己既不是一个数学天才,也不会为了它的“美”而痴迷,因为我不希望我一生的意义就是为了理解数学之美。
就这样,我与我向往的哈佛、选择的法律、自豪的数学一一挥别。
因为懂计算机成了校园里的牛人
失去了哈佛、法律、数学,我的未来之路将往何方?幸好还有计算机。
其实,我在高中时就对计算机有很浓厚的兴趣。高中时我很幸运,学校就有一台古董的IBM机器,当时是1977年,计算机还需要靠打卡片的方式使用(就是先在一张一张的卡片上打洞,然后再把这一叠打了洞的卡片输入电脑)。有一个周末,我写了一个程序,让它去解一个复杂的数学方程式,然后把结果打印出来。因为机器运行速度非常慢,写完程序后我就回家了。周一回到学校,我突然被老师叫去骂了一通说:“你知不知道我们所有的纸都被你打印光了!”原来,这个数学方程式有无数的解,周五我走后程序一直在运行,也就一直源源不断地在打印结果。当时的打印纸都是每张连在一起的厚厚一叠,而这样一箱纸可能要花掉学校几十美金,结果被我一个程序全部打光了,老师当然很生气。
大一时,我很惊讶不用打卡片也可以使用计算机,而令我更惊讶的是这么好玩的东西也可以作为一个“专业”。于是我选修了一门计算机课程,得到了我进入大学后的第一个“A+”。除了赢得老师、同学的赞扬,我还感觉到一种震撼:未来这种技术能够思考吗?能够让人类更有效率吗?计算机可能有一天会取代人脑吗?解决这样的问题才是一生的意义呀!
大一期末,我找到一份工作,是在计算机中心打工,他们会按时间付点钱给我作为酬劳,虽然不多,但也是一种鼓励。同学们有什么计算机方面问题都会来找我解决,而且当时“会计算机”在学校里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大家都觉得这个人太COOL了。甚至那时候我的ID都跟别人不一样:一般人的ID都是“院系名+姓名”,比如学计算机的就是“cs.kaifulee”,学政治的就是 “ps.kaifulee”,而我的是“cu.kaifulee”,cu代表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李开复,和校长一样,多牛啊!
当然,我也做了很多无聊的事情,比如做程序去猜别人的密码。那个时候,大家还不知道密码是可以被破译的,当我“黑掉”别人的帐户以后,就用他的名义发一些恶作剧的信。有一次,我用一位男同学的账号在BBS上发了一个“单身女郎征友”的启事,害他莫名其妙地收了一堆情书。这位同学现在也在北京工作,估计他到今天还不知情,下次见到他我一定要记得告诉他,那个启事是我发的。
当时,哥大法律系在全美排名第三,而计算机系只是新设的一个专业,如果我选择计算机这个基础不是很厚重的专业,前途看起来并不很明朗。如果选择法律系,我的前途大概可以预测到:做法官、律师、参选议员等等。因为在我之前有很多范本,我可以照着规划。而选择计算机专业,我甚至连将来要做什么都想不出来,当时也没有软件工程师这种职业。但是,我想的更多的是“人生的意义”和“我的兴趣”(做一个不喜欢的工作多无聊、多沮丧啊!),并没有让这些现实就业的问题影响我。于是大二时,我从“政治科学”转到“计算机科学”。当时,一个物理系的同学开玩笑说:“任何一个学科要加‘科学’做后缀,就肯定不是真的科学。看看你,从一个‘假科学’跳到另一个‘假科学’,跳来跳去还是成不了科学家。”
http://www.5xue.com/modules/wordpress/?p=1258
http://www.a-q.cn/more.asp?name=szly888&id=39294
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
引言
曾三次获得“普利策奖”的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新近推出了一本名为《世界是平坦的:二十一世纪简史》的书。中国在这本书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量,其中几页还特别提到了我和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传奇。该书出版才几周就一跃成为了排行榜上的第一名。在书中,弗里德曼高度评价了中国人的天分和毅力。他还认为:“经过科技革命和世界性的合作,历史的潮流已将世界各地间的隔阂消除殆尽,如果你不努力赶上时代的潮流,你终将会被历史所遗弃。”
我决定回到中国时,曾经与托马斯•弗里德曼有过一次深入的交谈。我提出:我非常赞赏他的“平坦的世界”的看法,其实,“平坦的世界”需要的是同样的人才,无论你在美国、中国、印度。我同意他提出美国青年需要进步,才能不被时代遗弃。但是,我提出他的书里面谈到的问题似乎把中国与印度的教育过于完美化了。我认为中国的教育和青年也需要同样的激励与进步,才能成为21世纪顶天立地的人才。同时,他也同意他可能为了唤醒美国青年与教育家,特别强调和加深了问题的严重性。
因此,我写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的内容主要就是围绕“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展开的。我们正身处一个“平坦的世界”——在21世纪里,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需要的最优秀的人才都应该具备国际化、现代化的特点;21世纪里成功的跨国企业需要的也正是来自世界各地,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在个人素质和满足时代要求方面同样出色的人才群体。因此,这封信不仅仅是写给中国青年的,也同样是写给世界青年的,是写给任何一个希望在21世纪里获得成功的人才的。
人才的标准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东方的战国时代和西方的骑士时代里,最受器重的是力敌万夫的勇士和巧舌善辩的谋臣;在中国的科举时代里,靠着“死记硬背”和“八股文章”而金榜题名的书生最容易出人头地;在西方工业革命风起云涌的日子里,善于用机器的力量改变世界的发明家以及那些精通专业、埋头苦干的工程师成了所有人才中的佼佼者;即便是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中,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还停留在专注、勤奋、诚实、服从等个体层面……
但时光荏苒,21世纪已经悄然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在今天这个机遇稍纵即逝,环境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更多的人拥有了选择和决策的权利,更多的人需要在不断学习和不断创新中完善自己,也有更多的人拥有了足够自己施展才能和抱负的空间……大多数人的工作不再是重复的机械劳动,也不再是单打独斗式的发明与创造。人们需要更多的独立思考、自主决策,人们也需要更加紧密地与他人沟通、合作。
[编辑本段]十句箴言
●成功箴言之一:
自信不失谦虚 谦虚不失自信
李开复1961年出生于台湾,母亲在43岁高龄时生下他前,被医生数次劝阻。因为医生透露,如此高龄的产妇很可能生下白痴。但是母亲不顾一切劝阻生下了这个幺儿。这个幺儿在母亲的极度宠爱下自由自在地成长着,喜欢做很多恶作剧。把家里所有的钟表调慢一小时以便晚上床睡觉。把邻居池塘里的水放干以证实邻居池塘里并没有100条鱼。这一切母亲都只是报以宽容的一笑。但是母亲不允许孩子傲慢和目中无人。
当5岁的李开复得意洋洋地对邻居阿姨表示“上小学以后就没有见过99分”后。母亲不允许这样的狂放存在于孩子身上,有史以来第一次打了开复。母亲告诉他,“不只要好好学习,还要改掉骄傲的毛病。自夸是要不得的。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母亲总是不失时机地把做人的道理告诉开复。这一次强烈的记忆,使得开复懂得如何在谦虚和自信中保持平衡,而不会在自卑或自负中跌倒。
●成功箴言之二:
天赋就是兴趣 兴趣就是天赋
李开复11岁留学美国之后,一直在美国成长。1972年,他进入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科学”专业。然而两年的学习让他知道自己的兴趣并非在政治方面。学习的枯燥经常让他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学习成绩也不尽如人意。但是,他发现他在选修的计算机课上,有着惊人的天赋。往往是别人还在苦思冥想如何写出程序时,他早就把程序写完而无所事事。后来,他发现他像发疯一样爱上了这门学科。因此,在大学二年级时,他自己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转系!”这意味着他将从一个全美排名第3的专业转到一个毫无名气可言的专业。但是,他听从了内心的选择,还是选择了计算机专业。而这个决定,改写了他一生的轨迹。
●成功箴言之三:
思考比传道重要 观点比解惑重要
李开复以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以后,顺利进入匹兹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就读计算机专业的博士。在读博士之前,他的系主任Haberman就告诉他,读博士的目的,就是要做出世界上一流的博士论文。至少在本领域是世界顶尖的。这句话让李开复十分震撼。然而,下面一句话,让他受益更深,Haberman说,“做出一流的博士论文,也不是读博士的最终目的。而是你在读博士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思考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将使你在任何一个领域,都获得顶尖的成功!”而李开复的努力证实了这种说法。李开复关于统计学方法做出的语音识别博士论文至今还是语音识别产品的理论基础。而李开复也在博士生涯中,学会了解决问题,拥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成功箴言之四:
我不同意你 但我支持你
李开复在读博士期间选择的研究方向是“语音识别”。师从博士生导师罗迪。罗迪教授鼓励李开复用专家统计的方法来研究语音识别,而李开复在这个领域经过了一番研究后,发现语音识别用这个方法可以获得特定语者95%的语音识别率。李开复把整个研究过程写了一篇论文。一经发表,得到了很正面的回馈。但是他最终发现,专家系统是有严重局限性的,无法延伸到做不特定语者的语音识别。他认为有数据的支持的统计模式是唯一的希望。当他把想法告诉导师,罗迪告诉他,“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这样的说法让李开复备受感动,成就了李开复博士论文的成功。他的论文当年被评为《商业周刊》最杰出创新。
●成功箴言之五:
挫折不是惩罚 而是学习的机会
李开复在博士生生涯里,成绩依然优秀。他用统计学做出的语音识别率大大地提高了,而博士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上,让全美的科技界震惊。这样一个明星学生可以说在卡内基·梅隆里没有什么忧愁可言。然而,一次暑期课程让他经历了不小的挫折。1983年暑假,李开复得到了暑期工的工作。
其任务就是教宾夕法尼亚州60个最聪明的高中生计算机课程。李开复自己对那段时光非常享受,每天忙碌地备课,还想出各种教学方法。但是,他领取薪水的那一瞬间看到学生的评语,才知道学生认为,“李老师的教学就像催眠曲!”这样的评价无疑使得李开复备受打击。
然而,李开复并没有气馁。他把失败当成了学习的机会,因此获得了成功。他在此后的生涯里,尤其是回到中国以后,做了上千场的演讲。这无疑得益于学生时代的练习。
●成功箴言之六:
创新不重要 有用的创新才重要
在苹果和SGI李开复度过了八年科学家到产品副总裁的路程。在这段路程上,他有许多成功,例如苹果的QuickTime,但是在SGI他碰到了巨大的挫折。他的团队发明的三维浏览器,在市场上失败,整个团队和产品被公司廉价卖掉。这时,他又发挥了“从挫折中学习”的反省。他理解了,仅仅有科学家的“新”、“酷”的创新是不够的。创新必须是针对用户的,必须是有用的。做产品的管理,必须把用户放在第一位。李开复1998年夏天回到中国,在中国开创微软中国研究院。这时,他把这个教训带入中国团队。
●成功箴言之七:
完美的工作 成长兴趣 影响力
2000年,李开复被调回微软总部成为微软全球副总裁。几年工作后,他深深地体会了一个完美工作的标准,那就是自己有浓厚的兴趣,能有成长的空间,并具备一定的影响力。他怀念着在中国研究院的兴趣,还有在刚调回美国的学习,但是他期望着有更大的影响力。当他发现谷歌将开始在中国创建时,他主动找到了谷歌CEO施密特,并表示愿意加入谷歌。而施密特十分高兴,在一个月之后就给了李开复OFFER。李开复说,当你遇到喜欢的工作机会,不需要任何的迟疑,而需要积极主动来争取。因为这样的机会往往炙手可热,一秒钟的犹豫你就可能与之失之交臂。
●成功箴言之八:
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
2005年,是李开复的转折年。他没有想到,一次普通换工作的经历引发了一次地震。微软的诉讼使他陷入了人生最低的低谷。对他的虚假负面报道铺天盖地而来。但是,他想到了他一生的座右铭: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
于是,他全力以赴地投入了这场战斗,不再理会那些不能改变的谣言。将从微软提取的30万份邮件资料中找寻有利的证据以证明自己的清白。经过两个月的努力,法庭同意李开复到谷歌工作。最后,当李开复回到媒体面前开始工作时,他发现,没有一个记者还提问与诉讼有关的问题,因为作为官司的胜利者,媒体不再相信那些谣言。
●成功箴言之九:
做最好的领导 让员工做有兴趣的事
谷歌公司聚集着世界上最天才的工程师们。如何管理这些“天才”,是摆在李开复面前的另一个课题。李开复非常推崇“放权”式的管理, 他深知在以创意为主要生产力的公司里,不能严格地恪守那些死板的规定。他可以让员工自己提出研究的方向。大家讨论决定。也可以让员工用20%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项目。他甚至可以让员工对公司提出建议。如果合理就采纳。谷歌里自由的环境非常有名。作为管理者,他主要是在公司战略、每年的目标、合作伙伴、总部沟通上努力,其他的时间,他更是一个企业文化的维护者、公司的发言人、员工的教练。
●成功箴言之十:
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 而是你留下多少
什么是成功?是否拥有了名利就算成功。对此,李开复回答,你的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留下多少。当他的一个同事赚够了钱而发现失去人生目标时,才意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和对他人的影响。
李开复曾经有过一个独特的梦想,就是在中国创建一所一流的,有世界影响力的私立大学。他甚至身体力行地为此多方奔走。但是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但是他并没有气馁,而是用另外的方式实践梦想。他说:“我不能改变教育,但是我可以帮助学生。”他给中国的大学生写信,写书,办了“我学网”,每年面对十万学生做演讲。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李开复看到中国大学生的成长。他说,他曾经想过自己的墓志铭应该有科学家或者企业家的注脚。但是,他说他现在已经没有这种想法,如果他的墓志铭上有热心教育者的字样,他会感觉到内心的温暖

上一篇:雪雪

下一篇:浮夸国语版歌词